恢复种姓普查 印度要揭“最隐秘伤疤”?

来源:微博 作者:环球网     来源:   游民星空       

近百年来,印度将首次在人口普查中要求民众申报种姓。6月初,印度内政部宣布将在2027年3月前完成新一轮全国人口普查,并同步进行种姓普查。据印媒报道,印度上一次成功进行种姓普查,还是在1931年的英印统治时期。尽管印度《铸币报》称,种姓普查旨在了解印度的种姓分布及各个种姓民众的社会、经济和教育情况,但仍有观点认为,种姓制度是“印度拥抱现代化的最大障碍”,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将加深该国百年来“最隐秘的伤疤”。

“有人试图在选举中借种姓使国家分裂。于我而言,印度只有4个种姓:妇女、青年、农民和穷人。”这是印度人民党(印人党)在赢得2023年中央邦、恰蒂斯加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的邦议会选举后,印度总理莫迪对国民大会党(国大党)在上述3个邦进行种姓普查的间接回应。仅仅两年后,莫迪对种姓普查的态度便发生了180度大转弯。

印度政府于6月4日宣布将启动新一轮全国人口暨种姓普查,印控克什米尔地区、喜马偕尔邦、北阿肯德邦将于2026年10月1日启动,全印其余地区将于2027年3月1日举行。

游民星空

印度种姓普查再次引发了一场长期存在的争论:统计种姓究竟会提升弱势群体的地位,还是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。据英国《独立报》报道,印度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,本次人口普查本应在2021年进行,却因新冠疫情和后勤障碍而推迟。目前尚不清楚此次种姓普查是否仅针对印度教教徒,还是会涵盖同样受到种姓影响的伊斯兰教、基督教和锡克教教徒。

一般认为,印度种姓制度起源于3000多年前。资料显示,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,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,结合自身宗教和当地文明形成种姓制度,严格划分印度教徒的等级和职业:第一等级的婆罗门为祭司;第二等级的刹帝利为武士;第三等级的吠舍为平民;第四等级首陀罗为被征服的土著居民。除了上述四大种姓之外,还有被称为“贱民”或“不可接触者”的达利特人。种姓制自产生起,每个等级分化成更小的集团,即亚种姓,统计难度极大。

游民星空

英国广播公司(BBC)介绍称,数百年来,种姓制度支配着印度教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职业世袭、内部通婚、等级森严、社会隔离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特征。种姓体系赋予高种姓诸多特权,同时默许高种姓群体对低种姓的剥削和压制。尽管印度独立后,种姓制度被废除,但印度教徒仍被分为“先进阶层”和“落后阶层”。实际上,“先进阶层”就是过去的高种姓,“落后阶层”由表列种姓、表列部落以及“其他落后阶层(几十年来从未被正式统计过的几个低种姓和中种姓)”组成。

自上世纪50年代起,为提高“落后阶层”在经济、社会中的地位,印度法律规定了一项预留制度,即在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以及由政府资助的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,为弱势种姓在就业和升学方面保留一定比例名额。《独立报》估计,在印度14亿多人口中,超过2/3的人处于种姓制度较底层,其中达利特人约占2亿。

近百年来,种姓数据一直是印度社会“不可说的秘密”。据《印度时报》报道,1881年至1931年英国殖民统治期间,种姓普查是印度人口普查的常规内容。1951年独立后,为避免社会分裂加剧,印政府叫停种姓普查。1961年印政府允许各邦基于自己的调查编制表列种姓,但不能进行全国性种姓普查。

《印度时报》提到,种姓统计的复杂性远超想象,关于如何收集、分类和应用数据的细节尚未明确。预计此举将对印度的治理、选举政治以及更广泛的对抗不平等的斗争产生重大影响。印度现存4000余种亚种姓,且身份认定充满流动性:跨种姓通婚率不足5%,后代身份界定模糊。而城市化进程中,许多人通过迁移、教育或职业变更试图摆脱种姓标签。比哈尔邦此前进行的种姓普查便凸显了其操作的困难程度——27万名普查员耗时一年才完成1.3亿人的数据收集,婆罗门群体中仍有17%拒绝申报种姓。

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对记者表示,种姓普查政策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既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公平的催化剂,也可能成为加剧分裂的导火索。

如何在实施种姓统计的过程中谨慎权衡各方利益,在数据与民主、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合理平衡点,是对莫迪政府的重大考验。否则,种姓普查可能从“社会公平的测量仪”异化为“国家撕裂的催化剂”,继续让种姓这一萦绕数千年的沉重话题在现代印度投下更长的阴影。